About Heteroglossia

眾聲喧嘩集合四個不同背景及崗位的幕後舞台創作者:一位編導(方祺端)、一位錄像設計師(成博民)、一位聲音設計師(梁寶榮)與一位燈光設計師(謝徵燊),藉著強烈風格化的文本書寫與深具劇場性的舞臺美學,探索劇場裡各種敍事的可能,透過藝術創作打開對世界的想像。眾聲喧嘩由華格納(Wilhelm Richard Wagner,1813﹣1883)提出的「總體劇場」作為起點,認為劇場創作並非只有單一的中心,而是由各個媒界、創作者交滙而成。對眾聲喧嘩來說,總體劇場是一種理念,而非形式;是創作的過程,而非創作的結果。劇場裡的種種元素,文本、演員、空間、燈光、聲音、影像,皆可成為敍事的主軸。透過不同創作者的聲音、媒界交錯,拓展敍事形式的界限,形成一個更豐富的劇場世界。

2013:《夢幻劇》

2014:《N城紀》《浮城噪響》

2015:《遺失青鳥以後,目盲的眼睛在火光裡看見黑夜那 ____》

2016:《菲爾德的微笑》

2017:《浮城・寂》(澳門劇場搏劇場「XX搏覽」節目)

2018:《牠和牠和牠的森林》

2019:《此地  他鄉》

2021:《遠方之歌》(與澳門卓劇場合辦)

2022:《只不過是世界末日》

眾聲喧嘩一直致力於拓展西方經典文本與香港社會對話的空間,透過改編轉化成香港的文化視角,以風格化的文字重寫,藉此建構與當下觀眾的關係,重新發掘這些文本的當代意義, 並配合獨特的聲音、空間、及燈光設計,使觀眾產生嶄新的理解及閱讀。
我們期望劇場中的各種元素形成自身之語言,擁有獨特的敍事方式,因此眾聲喧嘩的過往製作,探索了不同劇場元素的可能性,以聲音,燈光或是錄像等不同的媒界切入作起點,從此發展整個演出。
如《浮城噪響》以電影音效製作概念Foley作為表演核心,將音效製作過程轉化成表演,用強烈的聲響效果表達主人公Woyzeck的內心世界,以聲音的敍事手法重新演繹《Woyzeck》。另一作品《遺失青鳥以後,目盲的眼睛在火光裡看見黑夜那 ____》,則以光的概念出發,重新構想梅特林克的《青鳥》。在這個製作中,不單單是燈光的應用,而是光作為一個概念切入到這個經典文本詮釋之中,光在演出之中變成一個強烈的象徵,以此建立整個故事的結構。《牠和牠和牠的森林》以三隻小豬的故事作根基,透過現場錄像的介入,重新發掘這個故事對當下社會的意涵。《此地  他鄉》探索生活動作成為敍事的可能,全劇沒有任何對白,觀眾透過演員呈現一個小時的生活情境,感受角色的心路歷程。
眾聲喧嘩在最近的演出中,將過去探索不同媒界的成果與經驗放到製作翻譯文本之中,繼續發掘劇場敍事的可能。《遠方之歌》(2021)以超寫實的表演風格讓觀眾與表演者在劇場之中同呼同吸,感受Simon Stephens 所書寫的七封信裡的悲喜愛恨。此製作與澳門卓劇場合辦,開展眾聲喧嘩與不同城市的藝團之間的交流。《只不過是世界末日》(2022)以簡約的調子與舞臺美學呈現拉高斯獨特的文字風格,舞臺上的簡潔處理,讓觀眾更集中於演員的表演,以及文本本身的內蘊,觀眾得以體會文字與角色的力量。
我們嘗試新的敍事手法與美學形式,是為了創造更能表達當下世界的藝術語彙。形式與內容從來都互為表裡,無法切割。有新的社會,新的世界,就須有新的藝術語彙,才能更貼切的表達當下的世界。

SEE MEMBERS

Back To Top